綿陽市鹽亭縣委常委、統戰部長、總工會主席潘力
綿陽市鹽亭縣有漢、回、藏、羌等17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為5469人,主要聚居在全省七個回族鄉之一的大興回族鄉。近年來,鹽亭縣委堅定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為指導,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創新實施黨務“共建”、社會“共治”、文化“共融”、產業“共興”、民生“共享”的“五共”工作法,探索出一條民族地區大團結、大發展、大繁榮的新路徑,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成效顯著,有效推動了全縣經濟社會各領域高質量發展。
一、堅持黨務“共建”,夯實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組織保證。一是抓培養重使用??h委高度重視培養和用好少數民族干部,把少數民族干部作為領導班子配備的重要方面謀劃,大力培養選拔優秀少數民族干部和專業人才,及時把符合條件、素質過硬的優秀人才吸收入黨,目前全縣共有少數民族干部94人、少數民族黨員203人,在全縣各個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是搭平臺促交流。按比例推選22名優秀少數民族人才擔任市、縣“兩代表一委員”,依法保障少數民族參政議政權利。三是建機制提效力。建立健全民族工作縣、鄉、村三級網絡,實行縣級領導聯系少數民族干部、代表人士制度。成立民族宗教事務服務中心,配備事業編制和專(兼)職民族工作干部21人。先后以“聯戶聯情、開門接訪、帶案下訪”等活動為抓手,解民難釋民惑息民怨。通過干群“結對認親”“一對一”上門認親的方式,使干部真正成為群眾的“知心人”。
二、堅持社會“共治”,強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法制保障。一是開展普法活動。強化黨政干部和群眾對民族政策、法律法規的學習,三年來共舉辦“3個1”法治講堂、“5個1”法治活動90次,舉辦培訓班6期,培訓干部400余人次,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關政策在干部群眾中入腦入心。二是搭建議事平臺。在村(社區)全覆蓋建立議事協商平臺、“百姓說事點”,利用議事廳、議事祠堂、議事院落等載體推進民主協商,并吸引村民廣泛參與,及時掌握化解涉民生工程矛盾糾紛18件。三是打造法治陣地。堅持用法律保障民族團結,在大興回族鄉健全多元立體化矛盾糾紛化解第三方評價機制,建立公共法律援助服務工作室9個,由村干部、老黨員、鄉賢等組成40人的法律服務團隊,成功調處歷史遺留矛盾糾紛22件。
三、堅持文化“共融”,凝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精神力量。一是建好“大舞臺”。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日活動,印制發放民族團結宣傳冊1萬冊,拍攝民族團結宣傳片2部,加大法律法規宣傳力度,著力提高各族群眾對民族團結進步的認識。建成7200㎡文化團結廣場,定期舉辦“民族團結進步大講堂”“民族文化大舞臺”;編撰《大興回族鄉青峰村志》,大力推進非遺文化傳承發展,有序推進國家級傳統村落王家大院搶救性修復,著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二是搞好“大宣教”。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納入全縣宣傳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設總體規劃,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展示鹽亭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情景。原創《賣燒饃》等民族歌舞,展示黨團結帶領各族群眾接續奮斗、創造幸福美好新生活的形象,深受各族群眾喜愛。三是抓好“大創建”??h委始終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和強基工程、生命線工程來抓緊抓實,2020年,北街社區、彌江路社區創建“市級四星級社區”;2021年,國家稅務總局鹽亭稅務局創建“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省級示范單位”;大興回族鄉及4村(居)相繼榮獲“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綿陽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8個榮譽稱號。
四、堅持產業“共興”,打牢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質基礎。一是發展“連心場”。在大興回族鄉建設490㎡的規范性牛肉交易市場,年交易額將達2300余萬元;成立大興黃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43戶回族群眾致富增收,提供就業崗位300余個,年產值達3000余萬元。二是栽種“連心樹”。建立水果產業協會,做強“嫘鄉蜜柚”品牌。采用“支部+企業+農戶”的模式,建成創業示范基地3個,專業合作社21個,吸納帶動150戶少數民族家庭發展特色產業,全鄉現有蜜柚檸檬雜柑等果樹5400余畝,實現年銷售1.3億元,凈利潤1400余萬元。今年3月,市委統戰部機關黨員赴大興回族鄉開展“綠化大美山河”主題黨日活動,栽種春見等“連心樹”300余株。三是搭建“連心區”。根據市委統籌,綿陽市仙海區與鹽亭縣大興回族鄉結對“區域協同”,連續4年得到仙海區共500萬元的項目資金。市自然資源局、水利局一道全力支持大興黃牛產業融合示范區和大興青峰村傳統村落保護項目建設。
五、堅持民生“共享”,筑牢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群眾基礎。一是民生惠民落地有聲。三年來共爭取上級民族事業發展專項資金1000萬元,實施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工程項目3個,大興回族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6年的12707元,增長到16917元,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讓黨心民心越貼越近。二是教育惠民傾力傾情。近年來,累計投入和引進教育幫扶資金9978.35萬元,救助城鄉低收入困難家庭學生164414人次,有效助力低收入家庭學生按時入學并順利完成學業。派出教師33人次支援紅原縣、昭覺縣、雷波縣等少數民族地區教育。實施民族地區“9+3”計劃,共招收涉藏州縣學生234人,畢業后全部就業。三是醫療惠民護航健康。充分發揮衛生健康系統行業優勢,培養28名少數民族醫務人員,同時組織縣醫院、縣中醫院、縣疾控中心等27家公立醫療機構開展健康義診、免費體檢等活動9場,常態化面向各民族群眾開展心理咨詢服務,惠及少數民族群眾8000余人次。以村級衛生室為重點,持續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方便各族群眾就近就醫,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四是就業惠民筑牢根基。與綿陽市市人社局、經開區等單位聯合舉辦線上線下招聘活動,引導廣大企業對各民族群眾一視同仁,累計為企業招工300余人。設立少數民族創業就業服務平臺1個,設立社區民族工作“一站式”綜合服務窗口5個,依托鹽亭職教中心,完善職業人才銜接培養體系,開展就業創業技能培訓6期,培訓各族群眾1500余人次,有力提升了各族群眾自我發展能力。
近年來,在上級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全縣有1個集體被表彰為“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2人被分別表彰為“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和“綿陽市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縣委統戰部先后獲得市級“民族宗教工作先進單位”等5個先進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