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四川統一戰線 > 統戰工作 > 民族宗教 > 正文
      扎好民族團結“同心結” 畫好共同繁榮“同心圓” 奮力譜寫四川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篇章——四川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
      http://www.vaez.cn/  (2024-09-25 15:17:23)  來源:四川日報

      阿壩州黑水縣羊茸村被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四川省第十六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涼山州西昌市舉行。

      位于甘孜州德格縣境內的格薩爾機場通航。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這是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四川是民族工作大省,56個民族成分齊全,有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第二大藏族聚居區、唯一的羌族聚居區,全省常住少數民族人口約568.8萬人。奮進新時代、闊步新征程,四川各族兒女始終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民族團結和諧大好局面,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民族工作的決策部署,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攜手并肩、開拓進取,以新擔當新作為,扎實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奮力譜寫四川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篇章。

      1

      牢記囑托扛牢主責

      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堅強有力

      “加強和完善黨的全面領導,是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證。”牢記囑托,聚焦“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發展戰略,四川堅決扛牢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政治責任,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由省委主要領導擔任省委統一戰線暨宗教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堅持在領導小組框架下開展民族工作。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四川省“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納入省委常委會年度工作要點、各級黨委(黨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各級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內容,納入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社會主義學院課程體系,持續提升各族干部、各界人士做好民族工作的本領。

      2018年底,四川全面啟動機構改革工作,進一步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在省委統一戰線暨宗教工作領導小組下建立民族工作協調機制,與省民委委員制相互補充。2024年8月,四川印發深入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責任分工有關文件,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管理、統戰部門牽頭協調、民族工作部門履職盡責、各部門通力合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格局進一步健全完善。

      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落地見效,根子在基層、重點在基層,必須持續用力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加強艱苦邊遠地區、民族地區基層人才隊伍建設。近年來,四川在民族地區和基層單位公務員招錄、事業單位人員招聘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引才、育才、穩才”傾斜政策。出臺加強基層民族工作力量建設政策性文件,確保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到基層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層有人抓。在全省推進抓黨建促民族團結進步工作,讓基層黨組織成為維護民族團結的堅強堡壘。

      2

      人心歸聚精神相依

      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全面推進

      “我是中國娃,黑色的眼睛,黃色的皮膚,我們都有一個家,一個很大很大的家……”2024年6月初的一天,在涼山州昭覺縣昭美社區幼兒園,5歲的依火合英用普通話參與幼兒園“快樂學普驛站”小小播報員的視頻錄制。昭美社區開展的小小魯班課、中華傳統節日體驗等活動,吸引了各年齡段的孩子們踴躍參加。

      “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四川堅持目標導向,聚焦關鍵群體,加強理論研究,強化鑄魂育人,有形有感有效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四川大學、西南民族大學等20所高校設立四川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培育)基地;召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野下的藏羌彝走廊研究”等學術研討會;《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匯編·四川卷》編纂列入省“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體系不斷完善。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識是奮進的動力。2021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宣教工作在四川率先啟動,相關內容納入全省重點宣傳、重點出版工作和教育強省建設規劃,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體系。推出“石榴花開天府情”主題采訪活動以及“我們共同的節日”等一大批融媒體作品,生動講述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2024年初,“大美中華·錦繡四川”體驗活動在北京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舉辦,超10萬人次參觀體驗。中國“兩彈城”、彝海結盟遺址等74個國家級、省級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等各類教育基地成為社會性、群眾性、經常性宣傳教育平臺。

      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長久之策、固本之舉。在全省民族自治地方51個縣(市)和樂山市金口河區持續實施“一村一幼”計劃和“學前學普”行動,建立4122個幼教點,50萬余名農牧區兒童系統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普用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2024年6月,全省民族地區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互觀互學活動在樂山市舉辦。

      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方面積極探索,四川加快建設文化強省。制定《四川省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十四五”重點項目規劃》,全面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中華民族大講壇”等系列活動。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深入發掘保護和研究宣傳茶馬古道、皮洛遺址、紅軍長征等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文化資源,推進長征、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四川段)建設,創編《牦牛革命》《長征長征》《山崗上的歌與舞》等一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精品力作。

      經過數十年發展,四川省少數民族藝術節、四川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已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對全省少數民族古籍資源進行系統性普查,民族古籍數字化展示平臺率先建成。

      船的力量系于帆,人的力量始由心。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各民族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深入四川各族人民心中。

      3

      融入大局跨越發展

      各族群眾共同邁向現代化步伐持續加快

      金秋,大涼山正值豐收季。站在布拖縣阿布洛哈村山梁上放眼望去,不遠處是美麗的彝家新寨,一條柏油路在群山中蜿蜒——這是全國最后一個通公路的建制村。如今,這個曾經的貧困村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村的黑山羊養殖場和370畝臍橙園為村民們帶來穩定收入。”在鐫刻著“不忘初心,永遠跟黨走”大字的村頭“感恩池”邊,該村黨支部書記吉列子日的話道出了四川各族群眾共同邁步現代化征程中不斷增強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一個民族也不能少。”四川把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納入全省發展戰略整體謀劃推進,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推動民族地區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2023年,民族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18億元,同比增長6.9%,增速高于全省0.9個百分點,其中涉藏州縣經濟總量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

      產業是發展之基,四川以產業升級為抓手助推民族地區鄉村全面振興。特色農牧業規模不斷壯大,阿壩州加快建設高原綠色畜牧產品基地和產業示范帶;甘孜州“糧經飼統籌、農牧并重、種養一體”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涼山州建成生態林業基地2300萬畝,年出欄豬牛羊超1000萬頭(只)。特色產業園區“頭羊效應”凸顯,成為轉型發展最佳承載地和未來發展重要增長極。成阿、成甘、甘眉、德阿等跨區域協作“飛地”工業園區增強了民族地區“造血”能力。

      始終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利民惠民之策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獲得感。大力實施《四川省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劃(2021—2030年)》等教育民生工程,“四川云教”“七中網校”等新型遠程教育教學模式,實現民族地區全覆蓋。大力實施《四川省民族地區衛生發展十年行動計劃(2021—2030年)》等衛生民生工程,“十四五”以來為民族地區培養醫療業務骨干4000余人。以文旅融合發展促進惠民增收,民族地區成功創建5A級景區7個、4A級景區79個。建成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274個、宜居宜業和美村寨164個,124個民族村寨被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仁沐新高速、樂漢高速、汶馬高速等多條通往民族地區的高速公路全線貫通,樂西高速、沿江高速部分路段通車,結束了大涼山腹地不通高速的歷史;川青鐵路青白江至鎮江關段開通運行,結束了四川涉藏州縣不通鐵路的歷史;九黃機場、紅原機場航線拓展穩步推進,民用機場通航數量達到6個,民族地區“內暢外聯”的立體交通網絡不斷織密。全球最大水光互補項目柯拉光伏電站一期投產發電,白鶴灘水電站、兩河口水電站等全部機組投產發電,全球最大混合式抽水蓄能項目(雅礱江兩河口混合式抽水蓄能項目)、全球海拔最高大型抽水蓄能電站(雅礱江道孚抽水蓄能電站)開工建設,國家重要清潔能源基地建設穩步推進。民族地區16個中心鎮成功命名省級百強中心鎮,545個村寨列入四川省傳統村落名錄,城鄉人居環境有效改善。

      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若爾蓋草原濕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等重大工程建設扎實推進,長江經濟帶(四川)濕地保護修復等重大生態項目有力實施,民族地區生態系統穩定性穩步提升。全力推動國家公園高質量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式設立。

      在共同邁向現代化的征程上,四川各族群眾步伐豪邁、鏗鏘有力。

      4

      手足相親守望相助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廣度深度有效拓展

      麥托合提·依斯拉木的家鄉在新疆和田縣,多年前,他與家人來到攀枝花市創業發展并安家落戶。如今,他的小女兒凱麗比努爾到了上學年齡,在當地順利入校就讀。2022年7月,麥托合提一家買了新房并上戶。“感謝黨和政府的關心,我的日子越過越好,這里就是我的家。”麥托合提高興地說。

      交往交流交融,是增進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必由之路。

      四川以創新實施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工程為抓手,不斷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有力有效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落實到各項中心工作中。創新建立“川藏和美民族走廊”“民族團結商家聯盟”等區域性、行業性創建聯盟,廣泛開展“石榴籽”志愿服務等群眾活動。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50個集體、64名個人分別被國務院表彰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個人);創成國家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單位)89個、省級1016個,阿壩州、甘孜州、涼山州和廣元市、雅安市成功創建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

      2022年,四川在全國率先制定頒布《四川省城市民族工作標準(2022年版)》和《四川省社區民族工作標準(2022年版)》,配套探索建設服務信息化平臺,解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做什么、怎么做、誰來做”等問題。以標準化建設為基礎,互嵌式社區建設為載體,全省已建成8個國家級、110個省級和310個市級示范社區,建設了一批集政策咨詢、就學就業就醫服務、“國家通用語言+技能培訓”等功能為一體的社區“石榴籽服務平臺”,各族群眾在城市社區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近年來,四川組織實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廣泛開展各族青少年主題交流(夏冬令營)、“手拉手·結對子”幫扶、民族團結宣講“青騎兵”等交流活動。7月,以“探秘古蜀文明 感受中國智造”為主題的2024年四川省各族青少年夏令營在德陽舉辦。這樣的各族青少年夏令營等活動,全省已開展2000余場次。從2021年起,創新推出“同運動·一家親”活動,覆蓋全省數千所大中小學和上萬個村寨等,吸引省內外100多萬名各族群眾積極參加。四川省大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校園舞臺劇展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互觀互學等系列活動,成為創新推動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載體。

      雅克音樂季、夾金山越野挑戰賽、環四姑娘山超級越野跑等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的各類活動,構建起了活態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臺。浙川東西部協作和省內對口幫扶機制通過產業協作、教育互動、互派掛職、就業轉移、支醫幫扶等方式,構筑起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連心橋”“交融路”,各民族互嵌式發展局面更加鞏固。

      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四川不斷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廣度和深度,各族群眾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鄰居,結得了美滿姻緣,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5

      建章立制改革創新

      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穩步提升

      2023年4月12日,成都市武侯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石榴籽”調解室在漿洗街街道蜀漢街社區瓦子堰揭牌,精細化法律服務受到各族群眾歡迎。“石榴籽”調解室發軔于敘永,升華于四川,聞名于全國。經過數年探索發展,“石榴籽”多元解紛品牌有效助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有力提升了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

      四川始終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法治化、常態化、長效化。在阿壩、甘孜、涼山州陸續制定出臺民族團結進步條例后,《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條例》于2023年1月正式實施;推動制定或修訂《涼山彝族自治州移風易俗條例》《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甘孜藏族自治州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條例》等,不斷強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治保障。

      四川將民族事務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鼓勵各族群眾共建共享幸福家園,涌現出雅安市沙灣路社區“四微建設、以微促實”、綿陽市“一站三員三化”等多個各具特色的工作品牌;推動建立西部九省(自治區、直轄市)、“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及省內民族事務跨區域協作機制;暢通利益訴求表達機制,加強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建設,妥善化解影響民族團結矛盾糾紛的模式在全國推廣。

      船影徐行遠水間,風帆揚起乘潮航。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統攬全省民族工作,四川成為撒滿民族團結進步種子的熱土,成為盛開民族團結進步鮮花的勝地,成為結滿民族團結進步果實的家園。